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近年来,随着西部能源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西部地区储能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现状,电力系统灵活性欠佳、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储能的调节。
“可再生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为储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为解决西部可再生能源面临的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和西电东送等诸多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9月20日,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相继出台相关措施服务新型储能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电力市场化交易,调峰辅助服务,容量电价机制及共享租赁四个方面,为新型储能项目盈利拓展渠道。
界面新闻现场获悉,此次储能西部论坛聚焦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储能发展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应用模式等问题。
国家能源局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已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的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030万千瓦,占全国的约三成。
其中,储能在新疆的发展尤为迅速。
“近年来,新疆不断刷新储能装机规模纪录。截至今年6月底,新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5.5 GW/17.8 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上述论坛上介绍称。
在陈海生看来,中国西部地域广袤,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中明确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也对储能的发展提出了重大需求。以新疆为例,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疆逐步建立了规划布局、并网运行、市场交易、电价机制等政策体系,规范了储能管理,明确了盈利渠道,为推动储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论坛上,据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渝介绍,今年1-8月份,新疆电网储能新增247.85万千瓦/913.4万千瓦时,均为配建储能。预计到年底储能装机规模达954.6万千瓦/3171.6万千瓦时,有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平。
电站运行方面,1-8月份新型储能充电电量27亿千瓦时,放电电量23.2亿千瓦时,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1158小时,是去年全年的2.27倍,是2023年同期的4.81倍,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和调用次数处于全国前列。
李渝预计,2024年底新疆新型储能并网规模近1000万千瓦,
“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疆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巨大,构网型储能以及4h及以上长时储能需求将逐渐加大。”陈海生判断。
构网型储能系统指构建并维持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主动支撑电网的储能系统,能够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西部地区是国家能源战略基地。2021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此后,政策文件多次强调风光大基地发展的重要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小忠在发言中表示,新疆地域辽阔,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是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特别是在新能源方面,新疆具有突出的风光资源优势。
李小忠称,新疆发展新型储能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未来将围绕高质量建设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三基地一通道”,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储能规模化布局运用,大力推进疆电外送项目建设,扩大新能源输出规模,同时注重风、光、电互补调节平衡发展,科学布局新型储能项目,推动储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对于此后西部储能的发展,史玉波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结合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布局特点,从财税融资方面加强支持,降低企业投资储能项目的成本,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储能项目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储能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电网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储能项目的布局,确保储能项目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协同发展,同时积极打造西部地区新型储能产业的集聚区。
三是加强储能技术创新,开展本质安全锂电池储能技术迭代升级和非锂储能技术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示范项目,验证储能技术的可行性,积累运行经验,探索储能电站与电网互动技术与模式。
四是加强储能电子的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持续优化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和职责划分,建设并运维好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同时在储能电站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方面加强标准化制定,把好储能安全发展的底线。
中国新型储能正在快速发展期。史玉波称,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超过百吉瓦时,上半年新增投运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0%,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重力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多种非锂储能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