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我国财政文化的四个关键词——经邦、富民、共生、有度

焦点好文 2024-10-23
- N +

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文 |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本文为作者在10月20日举行的财政学史与财政文化年会发表的演讲速记。界面新闻获授权发表。)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一,从传统财政文化的角度出发古人强调“理财就是治国”,财政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治国安邦的学问所以我们要吸取古人智慧,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在考虑传统财政文化重新了解财政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定义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国传统财政文化所涉及的“理财”理念已深刻融入国家治理当中

其二,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传统财政文化,是一门十分复杂和系统的学问,但是其中贯穿了四大关键分别是经邦、富民、共生、有度,这也是观察财政的四个维度。财政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研究财政问题要跳出学科的限制,用跨学科思维来看待财政,实际上从传统财政文化提炼出的四个关键词,财政研究的四个维度。“经邦富民、共生、有度分别是从国家、人民社会共同体防范公共风险角度来观察财政上述四个关键词,展开来讲都是庞大复杂的话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十分常见。

关于“经邦”和“富民”。这个关键词强调以国家为主人民这个关键词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二者的主体性质是不同的。过去我国学者更多国家为主体去认识财政国家分配论,在当时的体制条件下是正确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经邦”思想但是现在我们更多需要从人民为主体的角度去理解财政。如人大对预算监督,实际上隐含着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预算在过去是国家机密是国家分配资金的一个重要工具,不对外公开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思想而当今我国预算更多体现以人民为主体,让人民监督预算。在此情况下,预算就必须要公开,这逻辑是一个大的转故以国家为主体和以人民为主体,观察到的财政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划等号的。

关于“共生”,则是从社会共同体的角度来看问题。一般情况下,国家就代表了社会共同体,但不等同于社会共同体。按照国家的演变趋势,社会共同体可以有不同的国家形态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国家消亡之后,社会共同体仍然存在。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社会共同体,人永远是群居动物社会性的,而国家是阶段性的。所以从社会共同体去看财政要比从国家的角度去认识财政要更深一层。

关于“有度”,其实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须有度,反之,失度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产生风险,有度实际上就是为了防范化解公共风险有度就是构建确定性例如,若政府征税无度,天下便会大乱;若政府花钱无度财政不可持续,便会出现危机等等……

以上四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是观察财政四个维度,要综合起来看待四个维度,不能各自形成各自维度,不能孤立和偏颇看待。现在我们强调财政是老百姓的财政是人民的财政,但同时财政也是国家的财政,这就需要引入自然科学的三次革命——量子力学的思维量子思维是一种叠加态,超出了我们传统辩证法爱因斯坦牛顿的科学范式。如今数字革命正在形成一种新科学范式,其会对哲学社会科学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是否能从其中吸取一些营养、借鉴一些方法?这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经邦从历史溯源,源自于康熙“九式经邦”的牌匾。康熙通过赐予牌匾方式树立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培养汉民的服从感,是当时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康熙帝曾向官员和部门颁赐了八九百块牌匾。“式”则来自于礼记,代表九项财政支出,是一个财政支出范围的问题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还是转向市场经济时期讨论的财政支出越位缺位问题,都离不开财政支出的范围问题。“经邦”是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来理解财政支出的范围,其中“式”只是一个说法,并非限定于具体的九项支出当今财政支出种类很多,远超九项。很多学者认为古人对财政问题的认识是朴素的,实际是很有高度深度的,在古人眼中,财政问题是治国安的大事。苏辙道:“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这句话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新论断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目前很多人对于财政的理解还停留在“花钱和筹钱”的层面,社会上对此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正是由于对财政重要性的误解或忽视,我国财政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对此,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财政的重要性,发挥其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富民问题现在被广泛谈及。只有民富才能国国家才能治理好。所以过去讲的是以民为本,这是哲学层面的一种人本观念,也体现一切的发展最终归于人的发展。当今社会处于物质主义阶段,物质文明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讲发展言下之意就是物质财富的积累,但财富积累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现在之所以讲从对物的投入转向对人的投入较为困难,就是因为缺乏对人投入这一问题的理解思维,实际上这一问题可以从传统的富民文化寻找解决灵感。当然古人的一些说法都是在农耕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局限性。例如古代常讲轻税,而当今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需要公共服务、需要防范化解公共风险、需要构建整个社会共同的确定性,自然需要财政有一定的规模,所以税收是随着公共风险的上升,总量不断增加的,并不是简单而言税收越少越好,其中蕴藏着辩证的关系

共生实际上是生物学的概念,但也蕴含社会共同体的思想。结合社会共同体去思考这一问题,和仅从国家的角度去研究是不一样的,共生也就是共存、共在、共荣、共利要结合社会学去思考财政“共生”这一问题。例如天下为公,实际上就是共生的说法古人也说“独富独贵,君之耻也”,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如果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和谐,人们时刻都在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就不能达到共生的状态。

有度在财政领域体现为改革有度收支有度,是一种度量关系,同时是一种原则一种方法。如果失度的的话,很多问题实际上就会走向反面。有度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整体观系统观、动态观去看待问题,在财政研究当中它是一种非常重要思维方式方法。度是会时间而变化的,不是僵化的例如赤字率3%的说法是很久之前欧盟提出的如果我们不分情况和时代变化,总是一直认为赤字率不得超过3%,就是僵化、教条观念,而不是有度

标签:
点击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