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五虎”上戏表演系这堂课,给出了成为好演员的秘诀

焦点好文 2024-10-23
- N +

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这几天,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哗变》在上音歌剧院连续上演,以“话剧姓话”的魅力持续征服观众。这部几乎全部靠台词支撑、并且清一色男性角色的话剧中,集齐了北京人艺冯远征、吴刚、王刚、丁志诚、高冬平、王雷等众多中青年演员。

《哗变》上海首演后的合影

整场演出在不换景的法庭中展开,演员们轮番登场,以各自深厚的台词功底展开“飙戏”,三个小时的演出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台词”欣赏课,也展现出北京人艺雄厚整齐的演员实力。

上海演出间隙,10月21日一早,该剧主要演员、被称为“人艺五虎”的北京人艺85学员班的5位演员一起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为表演系师生展开交流。上戏图书馆的智慧教室济济一堂,火热异常,掌声和笑声持续不断。

“人艺五虎”王刚、吴刚、冯远征、丁志诚、高冬平和上戏表演系主任肖英(从左至右)

“大家叫我们‘人艺五虎’,是因为我们85班只有5个男的。”冯远征的一句开场白,就引来全场欢快的笑声。他说,5个同学在一起学戏演戏已经整整36年前,上一次来是1988年,还只是年轻演员,跑跑龙套,但他依然记得上海观众的热情不亚于今天很多粉丝圈,“当时我记得5块钱的票最后被炒到了60块钱,而那时候普通人一个月最高能挣500块钱。所以我们今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在向上攀登。”

36年一路走来,“人艺五虎”生活中亲如兄弟,即使是讲座活动也各种默契。冯远征说起练功的重要性,笑着向身边的吴刚打趣,“同学们要想成为事业的佼佼者,要努力练啊,把功夫练好了,才能像吴刚老师这样,签约不断的。”吴刚嘴角一翘:“千万别听他的,正在家闲着呢。”全场又是大笑。

现场的问题大多聚焦于表演的专业,冯远征、吴刚、王刚、丁志诚、高冬平,以他们各自近40年的舞台生涯和表演经验,几乎回答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演员。

问题很多,回答很细。摘录一些现场的回答的片段和句子,或许能一窥,这一代北京人艺的演员,是如何成长并走到今天。

冯远征

问:北京人艺对演员选择的标准是怎样的?

冯远征:标准其实很简单,声台形表,基本功必须过硬。

我们北京人艺是现在全国唯一一个不戴麦克风讲话演戏的剧团。这次到上音歌剧院来也是一样。所以说每一个学生来入院考试的时候,需要你的台词必须是在不戴麦克风的情况下,能够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位观众的耳朵的,所以这是最基本的语言要求。

我希望在你们考试的时候,能看到你们这几年的学习是下了功夫的。你往这一站,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这4年练没练功。

声音要过关,形体也是。曾经有一年考试的时候我愤怒了,当时那一场考试,男生都跳筷子舞。我问在哪学的?在艺考机构学。也就说明4年大学形体根本都没有练。

考试不要刻意讨巧,比如特地选个京味儿的片段。没必要。每个人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进入剧院后,我们会有三个月的入院培训。每年45岁以下二级演员也会有专业考核。

我们现在对于他们的要求和希望,就是成为人艺的演员以后,你在业务上一定是全国第一名,一定是能够拿得出手的。

作为北京人艺来说,想做中国一流的剧院,我们首先要有武器,这些武器就是演员。

希望在座的学生,如果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一片天地的话,打好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对未来的事业真的是有好处。

问:表演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冯远征:我们几个追求梦想的时候也都跌过跤,也被人家说过你不适合做演员,但是这种时候我们有个梦,就是我们一定要做演员。

当我们走进北京人艺的时候,我们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我要做人艺的演员,做好演员,做像于是之老师那样的演员,那是我们的一个终极目标。但是实际上那些年我们在干什么?其实在出名之前,我们都是在人艺跑龙套,演小角色,好不容易才能演上主演,最后终于被导演发现。

我一直说何冰、于震,那都是在舞台上演小角色的时候,被导演看到,说这孩子会演戏,就把它挑中了。

孩子们,有梦想要努力讲,但是梦想不是真的做梦就能得来的,是需要你下功夫的。我们在人艺学员班,每天早晨都出晨功,是林连昆老师带着我们练,没有一个人敢懈怠。吴刚老师20多岁才开始练开胯,然后我们几个男生摁着他在墙上,然后两边撅他的腿,他就在那叫唤着练。但是形体训练,确实对他后来塑造人物有帮助。

问:从您多年的表演经验来看,当今的表演行业对演员的要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表演教学提出了哪些挑战?

冯远征: 这些年我们中国在表演教学上可能具有忽视形体表现的问题。其实欧洲早在70年代就关注了身体。斯坦尼斯拉斯基后期,他也开始关注身体,为什么?因为其实他认为他早期的这些理论和表演实践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光能靠体验,我们演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我不是演给自己的,所以我在台上在那体验半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表现力如果不够的话是有问题。

我们的肢体语言其实是非常重要,舞台上需要肢体,镜头前不需要吗?当然也需要。今天镜头里只能看见你人的全身,看不见你表情的时候,你靠什么演戏?当然是靠肢体,对吧?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表演是一门科学。但表演不完全说我把技术掌握好就行,还需要你的阅历,需要观察生活。所以在我们班当时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观察生活练习,让我们去不断地去生活中去寻找人物,学会用眼睛去看生活,观察生活要做到随时随地。为什么吴刚老师的达康书记大家为什么喜欢他?因为我们知道,好像生活中这些书记就这样,所以大家觉得好。

问:特别想知道北京人艺是怎样培养演员的?

冯远征:当然首先是基本功的,我们那时候每天早上一个小时的晨功,发声训练和台词训练,形体训练。然后就吃饭,吃完早饭就上表演课。

我们大量的身体的训练,最基本的比方说戏曲的毯子功,比如吴刚他们还唱过全本的京剧《柜中缘》,然后我们还有民间舞训练,我们还学过芭蕾,学过击剑,我们还学过宫廷舞,几乎所有能够涵盖形体的这些训练我们都需要。

声音训练,比方说我们学过京剧的发声,然后学过曲艺的发声。现在我们在新的学员班培训的时候,我们会请相声老师讲课,然后我们会请大鼓琴书的老师讲课,也请昆曲的老师讲课。所以其实在人艺来说,其实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学得很杂,很杂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术性的东西,让我们在未来的事业上能够用得着。

当然了我们会也有小品训练,比方说构思小品,然后也有观察生活练习,那么我们其实大量是在做片段学习,因为进入人物是最重要的。

还有北京人艺有演剧学派,民族化本土化做得特别好,所以学员班的训练有大量的有民族化的这些训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我们的台词训练真用了大量结合民族的、中国字发音的方法,我们现在有一个实验班在尝试和探索这种方法。

吴刚

问:作为话剧演员,对您在影视表演方面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吴刚:这个问题很大。

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林连昆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跟我们说,他说作为一个演员,一定要养成一个猪肚子,这猪肚子是什么?就是你的信息量储备必须得多,这信息量的储备就是你生活的观察。首先你要热爱生活,一个演员如果对生活或者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没有任何的兴趣点,我觉得欠缺一半,应该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兴趣。

因为在剧院那么些年跑龙套,看先生怎么演戏,看他们怎么做,怎么下功夫。这些东西给了我力量,充电一定要充足。

丁志诚

问: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中,如何避免表演过度和表演不足?

丁志诚:表演不光是表演,你还要学很多东西。我们剧院有一句话,叫痛饮生活的满杯。就是要充满激情地去生活。要想拿这个行业当自己一生奋斗的职业,一定要去感受,一定要去体会生活。

舞台上的台词一定要说的有张力。舞台上的台词如果太水的话,它就没有张力。这个就靠我们这么多年的平常的训练,也许刚开始没有达到,不用着急,还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断的训练。

舞台剧的表演跟影视的表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表演形式。影视表演属于碎片式的,舞台表演就属于连贯性的。我们怎么把这个舞台表演生活化,生动化,又怎么把影视镜头前的表演系列化,一定要先繁后简。大道至简,表演也是一样,学的时候一定要繁,什么都要。但最后把自己剪得干干净净,表演一定要简单化,干净化。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真,真诚、不管是学生还是到我们干了这么多年,最后离不开的还是它。   

王刚

问:北京人艺一直讲“一棵菜”的精神,您认为如何提升演员的合作精神与默契度?

王刚:我们北京人艺有一个表演三要素,一直在沿用。 第一,深厚的生活基础。第二,深刻的内心体验。第三,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这三句话。

你有一个鲜明的形象,你去诠释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得有相应的技术,你有内心的体验,一个演员达到这三个要素,那么这个人物就离你不远了。

演戏是一个集体创作。比如《哗变》这个戏,陪审席上坐了很多陪审员,他们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他们对每一句台词的反应,其实是完成了这个戏的发展。每个人的形象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表现汇到一起,整体的戏才能完美展现出来。

所以说北京人艺这“一棵菜”,是大家彼此之间一开始就有的一个信任感默契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台词多少,俗话说得好,红花也得绿叶配,只有绿叶配好了红花才能更显得红。

高冬平

问:您在塑造不同角色时,如何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高冬平:我一直认为表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准确不准确。

同样一个角色,每个人演,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个性化取决于你对人物的理解。但演戏首演要讲人物关系准确。

不要把表演都弄成是有准备的,那样会不自然、不准确。要学会“踩肩膀”,根据别人的反应来接戏。

表演这东西还是由内心而发,有感而发,这是我的理解。

所以年轻演员还是要多排戏多实践。我们刚毕业年轻的时候也都是这样,没有经验。但白天老先生上课,晚上直接就跑侧幕条看演出,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当然咱们艺术院校的学生,没有我们这个团带班的优先条件,但多实践、多观察、多学习,可以少走弯路。

技术很重要,但你的表达是不是真切也很重要,就是说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它更多的是需要你去生活里感悟,所以,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标签:

华亦到家推荐阅读:

点击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