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九年前,艺术专业毕业的返乡青年牟昌非在老家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牟家院村的梨园里办了个乡村戏剧节。从此,每年的春秋两季,戏剧节都会在牟家院村的角角落落上演,到今秋已经是第十七回。
在乡村空间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办起来的戏剧节,和在剧场或乌镇、阿那亚等地发生的戏剧节有什么不同?乡村与戏剧内容能否产生互动?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同是潍坊人的刘承臻,作为研究者和写作者,他不仅回顾了本次秋季戏剧节的点滴,也从专业视角出发,试图厘清乡村戏剧节之于国内戏剧版图的别样意义。
近期回顾
第十七回乡村戏剧节的最后一晚,牟家院村,中秋前夜,我跟一些刚认识两天的朋友来到牟家院小学,准备好马扎和花生——有一出戏即将上演。演出场地所在的这座小学,已因生源匮乏等原因而刚刚关闭。中途,我从小学中溜出来,也看到一些观众离开。第十七回乡村戏剧节,就这么过去了,不温不火。
戏剧节的演出场所,充满了乡土气息。
村里的街道也是演出的场所,吴德章的傩戏正在演出。
潍坊的乡村戏剧节在2016年由北京返乡的牟昌非发起,一年两回。虽然我同是潍坊人,也从事戏剧相关的研究工作,但相关消息还是从其他从业者那里第一次听说。虽然是同乡,但也隔着几十公里,在这里,我同样被作为客人招待。
戏剧节所发生的牟家院村,和无数北方村庄的样貌没有什么差异。牟昌非在村子里设立了庙前剧场、城剧场、崖剧场等七个剧场,位于文化广场、集市等地,有的剧场甚至设立在村里的墓地上。名为剧场,其实都是闲置的空地;任何一块允许集聚观众的地方,都可以是剧场。
十几回中的剧目,几乎都来自外来剧团,他们在戏剧节招募期间进行报名和驻地创作,既有学生剧团,也有较为成熟的当代剧场从业者。一些曾经上演的剧目,现在也常被提及,如广州肢觉剧场的《芜——致大地上的无名者》——演出发生在老人们早先祈雨的晒麦场中,演员们念诵在村里田野调查得来的歌谣,这些歌谣已经长久以来不被传唱,在场年长的村民在现场被表演所唤起,情难自禁地与演员们一同进行着已经陌生的祈雨动作和歌唱。
大多情况下,戏剧节没有即刻迸发的热烈和感伤,更“温吞水”一些。每年两次,外人涌入再离开,村民、观众和牟昌非本人都已习惯。
但2024年发生了几件事情,让这回戏剧节特殊了些:年初,乡村戏剧节作为全国一百个案例之一,入展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民间剧团“草台班”的主导者赵川所编的第142期《今天》杂志中,也收录了赵川与牟昌非的访谈;潍坊刚刚起步的大风书店作为参与本地文化艺术生态构建的空间之一,为戏剧节带来了一些创作者。
但专程慕名而赶来的“戏迷”,可能会在这里有些失望。制作精良的“大戏”是不可能发生的,前来的剧团大半是稚嫩的,带着练习和实验的影子。牟家院小学的院子里,演员在卖力地表演着,因为种种原因,观众基本无法听到演员所说的内容。在演出场地不远,我听到一位年长的村民意兴阑珊地离开,抱怨听不清也看不明白,不如回家看电视。这是节日中的沮丧时刻。
村里的老人也赶来凑热闹看戏。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转型变化孕育出了带有强烈现实感的本土小剧场运动,之后,独立的小剧场创作逐渐被“当代剧场”的美学及其命名方式接管,整套的围绕当代剧场的展演、批评、研究与观众市场成形。2010年以后,一系列接通国外当代剧目的戏剧节推动了剧场形态的迭代,同时也伴随着对当代性/同时代性(contemporaneity)的焦虑——我们似乎强烈地怀疑自己不够“当代”。
这里说的“戏剧节”,往往通过切分出一块与外部有所区分的迪士尼乐园式的地界运营品牌化的旅游业,但对于剧目的引进功不可没。其中的隔离性、高昂的票价和住宿费用及消费文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当代剧场的视觉特征和碧水蓝天的人造景观共构为一种形式风格,而当代剧场的不同即在于它的去文本化与视觉性,这是多年以来剧场学界的重要辩题。
大型戏剧节对于“当代”的解读,使我们疏忽于对自身内部的经验进行陌生化,关照和认识其中的当代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本土生发出的另类实践作为案例进行辨析,或许比偷师一种欧陆剧场的视觉风格更具当代性。
作为一种另类的剧场活动的组织模式,潍坊乡村戏剧节几乎没有成熟剧目,它为何在近年来被“发现”,并在既有的戏剧生态中成为一个复杂案例?对于在此发生的剧场演出,既有的任何剧场美学标准是否适用?它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新的观视关系,新的共同体?
戏剧《鞋带》选择在村里的一处空地演出,道具也只有一套桌椅,这是该剧的主创人员。
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戏剧节期间,牟昌非的家一直大门敞开。牟昌非的父母和朋友负责所有人的饮食:大饼,鸡蛋,简单的大锅菜,大酱,本地的萝卜……剧团的住宿由牟昌非本人安排住在自己或乡里乡亲的家里;梨园有收成时,会拿结的梨子给相关人家“打声招呼”,请多担待。
每年有固定的参与者,也会多出一些牟昌非也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戏剧节活动的空隙和所有人闲侃。这个以姓氏冠名的村子,三天两头有客人来到牟昌非家的院子,他作为主人进行招待,供客人留宿,再送走。这似乎是一个基于主客关系的戏剧节,观众在这里将被拖入一场农村的宴席,一切都基于礼物和友谊——无关于服务业和旅游业,只有旱厕可以选择。
诸多关于乡村艺术实践讨论中,实践者与本地人之间的某种和谐理想的互融关系被反复提起,成为一种作茧自缚的道德律令,但我在乡村戏剧节所经验到的主客关系,更多有关于“好客”,而非这种互融。在欧陆的哲学家那里,好客(hospitality)是敞开家园的门——“我必须无条件地欢迎他者”(德里达语)。在牟家院,我感到自己始终是客人;乡村戏剧节,或许是牟昌非一个人的戏剧节。
牟昌非的妈妈孙瑞芹负责烧水、做饭,照顾大家这几天的生活。
我们对于乡村的艺术实践总被各种伦理诘问所围困——表演给谁看?是否真正地实现了在地性,完成了与本地观众的和结合?就这种角度而言,乡村戏剧节不一定总是成功的。几年戏剧节下来,村民已经习惯于外来的参与者,对戏剧节期间发生的任何奇怪的事情都不再新鲜。
第十四回戏剧节中,一位创作者的作品需要村民的参与,即使已经提前约定好,但村民仍以临时打工为由食言,这并不矛盾于村民对于客人的热情。这种特殊的关系正在形成,它使我们重新思考集体与个人,以及乡村和实践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被一种想象中完美的参与形式所遏制。
晚上,伴随着《众望所归》的落幕,第十七回乡村戏剧节闭幕了。
牟昌非通过村里的广播,通知村民来看戏。
在牟家院小学演出的那天晚上,牟昌非用村里的喇叭进行广播,村民们再次相聚在这个空间里。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学,或许短时间内也不会再启用。孩子们在小学的娱乐设施上翻上翻下,大人出于安全考虑对他们警告,村民们交谈的声音有时甚至影响到演出。一位从山东另一个地区赶来的参与者用山东快书的形式为这场戏进行开场:
“牟家院,牟家院,
来了一群门外汉;
门外汉要把戏来演,
哎呀,没法看呀没法看。
来了,只知道吃饭,
吃饱了饭又没事干;
你问他在村里转悠什么?
哦哦哦,他说他忙着添乱
——不是不是,是找灵感!
灵感找没找到不清楚,
小卖铺去了好几遍。
遇到一位老大爷:老大爷,这件事您怎么看啊?
——啊?
这件事你怎么看?
——哦,我今年八十五岁半!
这群人也很专业,
排了个话剧来表演;
什么人来演话剧啊?
一问专业,电气焊。
见了小鸡追小鸡,
见了小狗,追得小狗满村转;
你说说,我可没说这个人是导演。
别的我也不说了,
抓紧看完抓紧散。
来都来了不是?
抓紧看完抓紧散!
这段插科打诨的表演对我来说似乎更准确地描述了戏剧节中里的各类关系。对村民来说,这出戏的发生可能仅仅是让大家拥有了另外一个聚在一起的契机。我想,这两天对村民也绝非是如同对于参与者们来说的“节日”,这几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两天——但在这两天,似乎村子变得不一样。既不是节日,也不是日常,这里发生的是剧场:一些新的关系在其中产生了。
在牟家院小学临时设立的剧场中,村民和参与者互相自足地相处在同一个空间,习惯着对方的存在,孩子们分享零食,即使没有绝对“融入”,即使不温不火。不做长远规划,但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回之后,还有下一回,就像牟昌非经常提到的村民常说的那句话——“那帮子人又来了!”
(文/刘承臻 研究者、写作者、策展人;供图/牟昌非)
本周主题推荐
书|《乡村里的中国》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本书是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
书|《我的皮村兄妹》
本书是对皮村文学小组诸位成员的人生故事展开全景式描绘的非虚构作品。是对当下劳动者文学、新工人文学的一次整体性书写。作者袁凌是著名作家、调查记者,亦是皮村文学之家的志愿者之一。 他用七年时间,多次进入皮村生活,在深度了解十多位工友从务工到成为文学创作者的命运转折过程后,完成本书。
书|《拉魂腔》
小说以位于淮河“洪水走廊”上的瘫子村为背景,展示了淮河流域丰富幽深的乡村文化。作者把村庄的搬迁与民间戏曲拉魂腔的复兴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三代拉魂腔艺人爱恨纠缠的人生历程。
书|《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
本书是贺雪峰先生对20多个省的乡村所做的调查。40多篇精短的调查笔记,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
活动推荐
上海·圆桌|“道达里”的朋友圈
详情请关注 雄大设计港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熊月之:上海开放传统与城市品格
详情请关注 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新书分享会|《什么是法律人类学》:生活之法常青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每一个女人》对谈沙龙:“What Everywoman says——in Theatre”
详情请关注 yiyi联合主理沙龙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难以捉摸的百年,我们选择记叙此时此刻的真情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周仰摄影展:还溯幽光
详情请关注 上海kubrick库布里克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1920—1945: 烟斗、松香与赋格曲
详情请关注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微信公众号
广州·活动招募|添把椅子:参与式讨论
详情请关注 新造空間微信公众号
成都麓湖·十月主题周|地方的形成:城市与媒体
详情请关注 LOOKFOR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武汉·展览|《翰林计划》王翰林个展
详情请关注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临海·讲座|追认一门母语
详情请关注 临海不临海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