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零号湾”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有人才有机制,还要有纽带

焦点好文 2024-12-05
- N +

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双方该如何发力? 

11月13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访谈了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以及由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的上海中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中绿”)。

要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要发挥校企之间的“润滑剂”作用,并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老师有内在动力;二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的纽带作用,为产学研合作“牵线”与“保驾护航”;三要增强校企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缩短科技成果到市场应用的距离。

懂科研和产品的人:企业需要“润滑剂”

上海中绿坐落在距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步行仅十几分钟的“大零号湾”。企业2023年9月成立,致力于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高比例并网安全运行的技术问题。其注册资本1亿元,中国绿发出资7500万元,占股75%;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及发明人团队,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分别占股10%和15%。

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上海交大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近年来,从上海交大走出了186家教师阳光化科创企业,其中,83家落户在“大零号湾”,总市值(估值)超700亿元,这些企业构成了“大零号湾”交大系科创企业的“教师圈”。

要想让科技成果从高校走出来,更好应用到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还需靠“人”。尤其是精通高校科研、企业产品两门“语言”的人。

产研院主要负责统筹和协调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涉及知识产权、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告诉研究员,企业带着问题找到高校时,发现的往往是“工程问题”,但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校科研人员熟悉的“科学问题”并不容易。

“外界常说高校科技成果不可用,产业化能力较低。其实缺乏的是能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的人,这个桥梁角色非常重要。”刘欢喜说道,只有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相互转化顺畅,才能形成全链条的校企协同攻关机制,推动技术不断创新迭代。

上海交通大学不仅与中国绿发共建企业,也共同研发技术。目前,上海中绿规模近40人,绿色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团队,由教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 80 余人组成。团队研究方向与企业业务紧密相关,主要集中在风电机组控制与风场友好并网技术、海上风电低成本直流送出技术和高压大容量储能集成技术。

上海中绿的首席技术专家王晗充当了校企之间的“润滑剂”。王晗是上海交大教师,也是企业“双聘”人员。他主要负责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导团队将技术应用到产品中。要适应这种双重身份,不仅与教师的职业追求有关,也需要高校考核机制的激励。

“各尽其才”的考核机制:高校打通“最后一公里”

王晗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上海电气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他依然喜欢科研工作,于是又重新回到学校任职。“学校工作相对自由,我也希望可以不断提升技术,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这也代表了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想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上海中绿,王晗找到了机会。这家企业所应用的技术正是他长期研究的科研成果。

高校考核机制也可能会限制科研人员的校企合作,影响参与积极性。为此,上海交大打通“最后一公里”,从体制机制优化到人才培养改革,专门设立了针对成果转化服务的职称晋升通道。

刘欢喜谈到,上海交大主张教师“各尽其才”,通过分类评价,对不同人员设置不同晋升通道。这类政策引导有利于帮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的教师,评价指标更侧重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参与企业项目,成为精通两门“语言”的项目经理。

与此同时,刘欢喜指出,在知识产权合作中,企业自己也需培养更多精通工程问题、科学问题的人才,否则很难将遇到的技术难题与高校教师沟通。目前,上海交大在与企业合作中,就有企业人才进入高校,加强与教师的交流,缩短两者间的理解差距。

量化手段与多方互动:产研院缩短转化距离

科技成果发明人自己创业相对最直接、最快速,但涉及校企合作,会存在一定偏差。因为高校研发体系追求的目标与企业有所不同。“很多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希望拿到的是预制菜,只需加热一下就好了。”上海中绿董事长王富文谈到,高校的技术研发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到企业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一步要跨越,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尽管中国绿发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的企业刚刚起步,但双方的合作早在2011年就有了基础。当时中国绿发就参与了上海交大的863课题——“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随着市场机会成熟,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企业以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找到产研院。

产研院在校企知识产权合作中,主要起到了牵线搭桥、保驾护航的作用,确保企业发展的合规性。刘欢喜介绍,产研院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会有专人,帮助高校教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合作等全链条工作,如知识产权的产生、申请、维护、转化、审批等,从而解放教师,让他们专注于科研工作。

在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及实际价值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让技术研发更符合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需在校企合作中做好供需对接。在帮企业匹配知识产权合作对象时,通过更为科学可量化的手段,比单凭感觉判断更为高效。

比如,产研院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根据教师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励等,经过大数据处理后,形成教师“自画像”和较为精准的标签。因此,只需将企业需求输入系统,基本就能自动匹配相关教师。“我们发现,95%以上匹配的教师,而且是结果显示中的第一个教师,基本就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这使得对接效率大大提升。”刘欢喜谈道。

另一方面,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需加强互动,增强彼此间的信息沟通。

对高校来说,一是可在重点的、擅长的领域,主动寻找、吸引更多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再将企业需求对接给高校教师;二是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在校内公开召集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合作对象;三是定期组织校企研讨交流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介相关科技成果。

对企业来说,一是也可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通过发布需求找到适合合作的高校;二是通过成立校企创新联合体,如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将校企进行深度绑定,从而及时沟通信息,促进双方人才的自由流动。

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可使得双方实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迭代。据了解,上海交大这类创新联合体已接近200家,涵盖电子信息、材料、机械等多个领域,合作经费近30亿元。以绿色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为例,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靠高校科研人员解决,他们提出可行的思路和办法后,再由企业研发人员在实践中验证,如发现问题会再与学校沟通。与此同时,产品研发中的新问题、新方向,也会促使高校继续开展新研究。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标签:
点击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