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原创 西窗 搜狐城市
夹在珠三角和粤东之间的汕尾,长期是广东沿海经济带“洼地”。自1988年建市,经济排名相对靠后。不过,近几年汕尾正在被看见。继常住人口14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后,GDP又首次在今年前三季度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速仅次于深圳揭阳,排位全省第3。
在整体经济增速趋缓、各地纷纷“抢人”的大背景下,汕尾经济“不掉队”、且常住人口重回上扬曲线实属不易——这些新增人口,有不少是来自珠三角的返乡创业者。汕尾何以扭转了人口趋势?在区域政策“保育”下崛起的归巢经济,其前景如何?
常住人口14年来首次增长
新世纪以来,粤东粤西人口隐形收缩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1年之后,汕尾则处于超高位置,即人口外流最严重。《民生周刊》2012年刊发的报道显示,陆河县总共30万人,在深圳的就有七八万;有20多万汕尾人在深圳,有差不多近百万汕尾人在整个珠三角。
数据显示,2010年起至2022年,汕尾常住人口连续13年负增长,总计流失超过25万人。不过,这种趋势在去年发生了逆转。2023年汕尾市常住人口269.13万人,较2022年增加8700人。这是汕尾过去14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人口从珠三角回流也得到了官方数据的证实。去年10月,汕尾市旅游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透露,“汕尾户籍人口360万,70万人工作生活在珠三角”。相比十年前,汕尾人出现了较大规模回流,其中一些人回乡成为了创业先锋。
他们有的从广州回到家乡汕尾红海湾创业,开辟 “咖啡+文旅”模式,做起了咖啡店主理人;有的获邀回乡参观,看中特产后流转2000亩山地种沉香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做起了深加工;还有的一毕业就回乡,在沙质荒地上种起了无籽西瓜,当上了新农人……
在先行者带动下,已有了小集群效应。例如,不少红海湾籍青年通过改造废旧鲍鱼养殖场、废弃海上碉楼等,开起网红咖啡馆。今年以来,仅海边路就新增市场主体20来家、营业额1100万元,吸引人口回流3000多人,周边红坎、水龟寮等四村集体收入增长了三成。
他们为何以青春“入股”汕尾?一方面是双循环大背景下,大城市就业机会变少;另一方面,则是回乡的便利变多。去年汕尾启动新一轮人才计划,“善美英才”计划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除了招引政策的呼唤,交通条件也在改善。
去年9月,广汕高铁开通。从广州市中心到汕尾最快仅需1小时13分钟。据统计,广汕高铁开通后,每天有大批年轻人乘坐高铁来往于汕尾与广州之间,“坐着高铁来上班”的双城生活已然成为现实。
如果说人才政策、交通设施给汕尾常住人口逆转创造了条件,那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则是汕尾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而汕尾产业经济的回暖,最大助推来自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全省居首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所限,过往规划中的汕尾都是边缘角色。如2017年广东沿海经济带规划,汕尾是“战略支点”;2019年广东构想“一核一带一区”,对汕尾并未提出更多具体意见。直到去年获批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重新审视了区域经济问题,汕尾际遇才有了改观。
去年广东发布五个都市圈规划,虽然汕尾基本被“挤出”五大都市圈范围,但深圳都市圈规划前言提到“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和汕尾部分区域”;汕潮揭都市圈规划“三环五射”中有“潮普至河源、汕尾协作轴”。与规划相伴的“百千万工程”同步铺开,深圳成了汕尾的“援力之城”。
深圳携手汕尾建设1个市级产业园区和4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如毗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深汕合作拓展区,规划建设天星湖智造产业园、金山科技产业园,引进上海和达、创芯人(新能源汽车配套)、中科兴业(新材料)、滁州新意控股(智能制造)等企业落户投产。
深圳某精密模具注塑公司,在深圳经营23年,现回归汕尾投资建厂,进驻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未来预计年生产各类注塑件2000万件、提供500-600个就业岗位。
依托深汕合作区优势产业及毗邻优势,汕尾传统产业珠宝、农业等集群在努力转型;新能源汽车配套、新材料等产业在等待起势。此外,汕尾还想搭上广东未来产业顺风车——目前汕尾已并网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去年海上风电发电量约56亿千瓦时。
以海上风电为牵引,汕尾吸引中广核、华润、明阳、深能源等龙头企业入驻,去年海工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30亿元。今年以来,汕尾集群发展海上风电和装备制造,引进新一轮海上风电项目19个、投资额数百亿元。
去年汕尾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较上年增加34家,增速44.7%,增速全省第一。人随产业走,去年汕尾兑现人才专项资金4285万元,招引硕博研究生478人、大学生1.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94人。上述数字意味着汕尾常住人口趋势扭转,含金量尚可。
产业青黄不接拉低经济成色
今年年中,汕尾被赋予“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接下来汕尾产业经济,乃至人口的走势如何?
数据显示,汕尾、梅州、潮州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GDP千亿元大关,分别达1040.4亿元、1034.3亿元、1008.9亿元,增速分别为4.8%、3.4%、4%。不可否认,近几年汕尾经济增速高于平均,但体量着实太小,且成色也不太够,这将影响其未来走向。
具体来看,今年前10个月,汕尾规上工业增加值111.42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大中型企业增加值下降13.5%,这意味着大投资项目尚未产生动能。分类来看,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下降84.7%,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3%,新旧产业发展态势迥异。
前10个月,汕尾固投下降15.8%。其中,项目投资下降21.3%,工业投资下降10%。值得关注的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大背景下,汕尾房地产开发投资反而增长22.7%,但房屋销售同比下降近三成。这意味着,汕尾产业投资面临滑坡、后劲存疑;楼市则面临泡沫风险。
总体而言,在广东区域协调战略下、在对口城市深圳的支援下,汕尾经济近几年取得了“看得见“的成绩。但是,其经济相当依赖投资,尤其是外部投资。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汕尾工业“青黄不接”,传统产业产值下滑明显,而新兴产业尚处于“保育期”,不能提供充沛增长动能。
去年常住人口的增长,并不能代表未来趋势。与外界一贯看法不同,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无论是常住还是户籍人口,汕尾的生育水平都一直低于全省平均。2015年以来,汕尾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数量只有2016年最高达到5.25万人,其他年份都在5万人以下。
因此,汕尾常住人口数量,核心还是取决于产业经济。对于资源禀赋匮乏、科技创新“积贫积弱‘的汕尾而言,恐怕只有牢牢抓住政策窗口期,充分利用外部支援力量,让处于保育期的新兴产业“种子”尽快发芽生长、成树成林,方可能将产业经济“洼地”填平、让更多游子回乡。
原标题:《经济增速居全省前列 归巢经济带火了这座沿海“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