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租界就已出现羽毛球运动,并定期组织比赛。其中的莱盾国际羽毛球赛是由租界侨民以国家名义参加的,所以称“万国羽毛球赛”。
1936年,圣约翰大学有8名南洋归国侨生组成了飞梭羽毛球队,在校内进行单打让分比赛。校方在篮球场上设置了3片羽毛球场供他们训练。该队当年参加了租界的羽毛球乙组联赛,获得冠军。飞梭队的梁鸿德和江望松还被选入中华队,参加上海万国羽球赛,两人都进入第二轮才被淘汰。
1939年,第二批飞梭队员参加了上海租界羽毛球甲组联赛,战胜法商甲队和乙队、联合教堂队、英人总会队和俄侨队夺得冠军,队员洪德全、候树基还获得双打冠军。次年,该队蝉联甲组联赛冠军和双打冠军。1942年,圣约翰大学羽毛球活动已较普及,经常有外校学生参加比赛。
圣约翰大学体育室
1945年9月,上海羽毛球协会成立。1946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体育干事训练班开设了羽毛球课。青年会还设有红、黄、兰、白、黑5支羽毛球队,但水平都不高。同年,市羽毛球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市长杯羽毛球赛,马来西亚归侨徐国华获男子单打冠军。次年又办了第二届市长杯赛,李国藩收获冠军。
1948年,旧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将羽毛球列为表演项目。马来西亚的前世界冠军黄炳顺、黄德福、王保林、杨德才来到上海,上海则派出洪德全、李国藩、章芝英等参加了表演赛。
新中国羽毛球运动气象万千
1953年,我国举办了以行政区为单位参加的篮、排、网、羽4项球类大会。上海有李国藩、王妙松等9人代表华东区参赛。最终,男子单打前两名和双打亚军均为上海选手获得,但在当时与国际强队相比,水平相差仍较大。
1954年以后,有一批印尼华侨回国定居,其中有一批羽毛球著名选手。由于他们带来了先进打法,我国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57年11月,印尼归侨黄世明、施宁安被派到上海,负责组建上海羽毛球队。
上海市体委在竞技指导科设置了由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联合组成的小球班,自此从管理到训练逐渐开始正规化。上海队先后补充了一批队员,由于他们采用了南洋新技术,因此上海的传统打法得到改变。1958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比赛,黄世明、施宁安分获单打第二、第三名,并搭档夺得双打亚军。
黄世明(右一)与施宁安(右二)
为了加强上海的后备力量,1957年,风雨操场开办第一期少年羽毛球训练班。此后,风雨操场成了羽毛球队后备力量的主要训练基地。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日益普及,1957年还成立了上海市网(羽毛)球协会筹备会,同年,原国家体委还在上海举办了全国性的羽毛球比赛。
羽毛球训练班在风雨操场楼梯上合影
1958年秋,为迎接全国第一届全运会,原市体委决定成立集训队,羽毛球项目主要从大学和风雨操场训练班中挑选,最终派出四人参赛,获得男双亚军、混双季军以及总分第三的成绩。
全运会的召开也大大推动了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的开展,1958年后,大学以及工厂、企业、机关的羽毛球队相继成立。黄浦区、南市区、普陀区、徐汇区都建立了训练点,更令人鼓舞的事是上海成立了网、羽球协会。
指明方向 勇攀高峰
1964年,全国羽毛球训练工作会议指明了我国羽毛球应发展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训练指导思想。第二届全运会后,上海队训练、技术水平逐步回升。1966年,世界亚军丹麦队访沪,上海队以3:2取胜。同年,在全国少年比赛中,戴金良获男子单打冠军。
时间来到1971年,上海市羽毛球队重建。为适应“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需要,上海女队在选材时,注意了身材和高度,新队员比原市队平均身高增加10公分。在训练中加强了基本功练习,新手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多人被先后选入国家队。
1976年,上海女队首次夺得全国团体冠军,70年代末,更有部分队员进入世界羽坛先进行列。1978年,张爱玲在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单及女双冠军。1981年,在第一届世界运动会上,张爱玲再获女单冠军,并与刘霞搭档夺得女双冠军。1984年,在第四届世界女子团体赛中,张爱玲成为中国首次夺取尤伯杯的主力。
张爱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上海羽毛球队的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名。在80年代初期,上海又涌现了一批优秀选手,其中以史方静与王朋仁搭挡的混合双打成绩最好。1987年和1988年,他们在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全英公开赛和世界杯羽毛球赛中都夺得冠军。
史方静(右)与王朋仁(左)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上海羽毛球运动的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每年有数支外国队来访。上海队在与来访的世界强队丹麦、联邦德国、瑞典、英国、日本等队的比赛中都有不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