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变成“舞池”,“广场舞”扰民如何解?

焦点好文 2024-12-28
- N +

本站全国维修客服热线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距离19:30还差10分钟,乳山二村居民蔡老伯正在准备出门。披上棉衣、蹬上运动鞋,他的目的地,是距离小区仅一墙之隔的世纪大道辅路路侧广场。透过老伯家的窗户,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混合着凉飕飕的风飘了进来。而在另一边,与蔡老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倪女士(化名)却起身往阳台走去。她所租住的这套两室一厅紧贴小区围墙,即便关上所有的窗户,广场上热闹的音乐依然惹得她心烦意乱:半个小时后,她还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视频会议。

一面是期待,另一面是心烦。在申城的很多角落,这样的对比场景都在上演,而产生这种对比的症结即在于“广场舞”。近年来,“全民健身”的风潮伴随着申城众多公共绿地及公园的建设,广场舞带来的扰民问题正成为申城噪音投诉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型“舞池”频遭投诉

蔡老伯并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在这块空地上跳舞的:“舞池”位于浦东新区乳山路与世纪大道辅路的交叉口,实际上是一块面积较大的、可供行人通过的公共绿地。从乳山路北侧,一直延伸至南泉北路东侧,有长约300米的空间可以用作舞池,且由于路面较宽,跳舞时每排站上几十人都没有问题。

12月中旬,记者连续多日前往乳山路与世纪大道辅路交叉口。除个别天气有雨不便在户外跳舞外,每日19时左右,跳舞的人群便开始汇聚起来。

辅路路侧人行区域很宽,市民们在此处跳舞。 本文图片来源均为上观新闻

12月15日,天气晴好。晚间20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舞池从西到东一共汇聚了5支“舞蹈队”。最西侧跳的是富有节奏感的健身操,大约由20余人组成;紧挨这支舞蹈队的,是一支由4个人组成的小型舞团,穿着整齐划一的队服,尽管人数少,但音乐的音量却要超过旁边的健身操团。穿过乳山路,面前的三角形广场内容纳了一支交谊舞团,其人数要远超前面两支舞蹈队,“快三步”的拍子热情洋溢。再往前走,穿过南泉北路,是此处人数最多的一支舞蹈队,选择的是颇为悠扬的乐曲,形成了一个50人左右的方阵。

“强身健体、老有所乐!”谈及广场舞,蔡老伯这样评价。不过,在记者蹲守的12月15日这一天,“舞池”中出现了一些状况:晚间20时10分左右,两名警察来到了南泉北路西侧的交谊舞舞团内。根据附近居民的投诉,劝阻舞队成员们将音乐的音量调轻。

一位站在音响旁边的大哥告诉记者,广场舞团在此处“驻扎”已有10余年,近年来,随着周围小区的居住人数上升,舞团被投诉的频率也持续走高。因此,世纪大道南泉北路的路口还立起了一块噪音监测屏,根据要求,噪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不过,大哥认为“不合理”,因为“就算没有我们跳舞,世纪大道作为交通要道,车流量带来的声音本来就不可能小的。”

路侧噪音监测系统显示,此处音量达到近70分贝。

但对于倪女士来说,广场舞带来的“伤害”却是实打实的。“刚搬来时是夏天,基本上能从傍晚5点多一直跳到晚上10点。除了跳舞的,那时候还会有外接音响唱KTV的叔叔阿姨。”与之相较,天气渐冷以后,已经是“舞池”的淡季。倪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车流的影响,毗邻世纪大道的乳山二、三村居民家中本就会持续受到噪音影响,“在屋内测的话,日常也能达到60分贝以上”。等到广场舞一跳,数字就直逼80分贝。

倪女士测量的广场舞音量,平均可达84分贝。

于是,在小区居民与舞队之间,一场又一场的风波接踵而至:广场舞声音一响,小区居民便开始拨打110报警;警察来到现场后与舞队沟通,音乐声被短暂地调轻,等待警察离开后又恢复原状。近3年来,居民们一路从居委反映至街道,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不少“避雷世纪大道乳山二、三村租房”的帖子。

面对顽疾需要新思路新技术

事实上,乳山路世纪大道辅路路侧的这片舞池带来的扰民问题并不是个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针对广场舞噪音的投诉不少:“仙霞公园每天15时至21时唱歌跳舞噪音不断”“嘉定区芙蓉菜市场门口天天18时开始跳广场舞扰民”“闵行区华漕文化活动中心对面天天21时噪音还在90分贝以上”......且区别于几年前“小区内广场舞扰民”引发的大量投诉,当前令市民们困扰的乐曲噪音,主要发生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与小区内部相比,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舞行为要复杂得多。其一,这些口袋公园、公共绿地,甚至是地铁口等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矛盾出现后,通常只能交由执法部门来解决;其二,在这一类公共空间内跳舞的人员组成比较复杂,且流动性很强,沟通协商时,难以找到一个负责人作为代表;再加之噪声瞬时性、局部性的特征,在公共空间内要准确监测、划分声音的归属,本就是一个较大的难点,容易产生争议。

近日,针对世纪大道路侧这片舞池的问题,记者也拨通了陆家嘴街道的电话。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只能建议投诉居民拨打派出所报警电话,“这是最快的,降低甚至暂停音乐声的方式。”但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执法人员能做的其实并不多。

对于这一问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顾伟伟告诉记者,在2012年及2024年,申城曾先后出台过《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及《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4年-2026年)》,对于广场舞类活动引起的噪声污染的治理作过一些相关规定。例如,规定公共场所在夜间22时至次日6时之间,不允许使用乐器或音响器材进行娱乐健身活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但正如执法人员感到为难的那样,目前广场舞扰民矛盾最为突出的为傍晚时段(即19点至22点),但这一时段内,并无明确的噪声限值要求,且目前针对广场舞噪音的监测,国家及地方标准均无相关的监测方法及评价依据,“根据现在已有的‘硬标准’,居民投诉后,要强制舞队停止并离开,是没有依据的。”

既然硬标准暂时空缺,软手势能否跟上?事实上,广场舞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本身并没有错。为避免走到“扰民”这一步,还需要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采取一些新的科技手段。顾伟伟建议,场地所在街道可以牵头搭建平台,将舞队活动方、受影响的居民和属地管理方一起拉进来,共同针对活动区域、活动时段及活动音量商讨规约并承诺执行。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公安、城管等部门也应结合属地情况,依法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对于一些噪声显示屏设置的区域、显示内容进行技术指导;对于音响设备的选取及音量调节进行巡检等。

顾伟伟还提示道,目前,已有一些省市开始推行和使用定向声源技术,“通过使用定向扩声的音响,可以控制声音的排放只针对特定区域,这样就可以同时满足‘老有所乐’与‘安静社区’的需求。”

(原标题为《广场舞扰民频遭投诉,上海“老友所乐”与“安静社区”如何兼顾?》)

标签:
点击拨打电话